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化应该为产业做增量,而不是吸存量(2)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陈: 大部分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会从业务端切入,然后再把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拉通,并获得共生价值,从而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有一部分企业是从

陈:大部分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会从业务端切入,然后再把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拉通,并获得共生价值,从而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有一部分企业是从流程再造入手,通过流程驱动组织整体数字化转型。

这些企业的实践,以业务数字化作为切入口,就不仅仅是数字化营销,而是包含了与业务相关的各个部分。他们会组合数字化营销、工业大数据,把线上与线下的业务场景打通,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给合作伙伴,形成全价值链的价值共生,并借助于技术平台,全面赋能组织流程与组织成员的价值活动。这些举措会实现以“顾客价值为中心”,形成“端到端”的管理重构,释放全价值链的协同效率。

彭:的确如此。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是从企业的业务与运营体系入手,实现从消费者需求到生产者供给的“端对端”的拉通连接,再延伸到产业生态的连接共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数字化本质上是一场认知与思维革命,是一场脱胎换骨的系统变革与能力升级。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生态化的战略思维、客户化的组织与流程、赋能式领导方式,涉及企业的战略、组织、人才机制的系统变革与创新。

目前,许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执行乏力,效果不佳。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将数字化作为一种投机而非长期战略,急功近利,准备不足。二是企业家和高层对数字化转型升级没真想明白、想透,高层没有数字化共识,没有澄清数字化愿景,没有基于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三是数字化的管理地基不牢,领导团队知识老化,数字化意识与洞察力缺失。一遇到问题就往回走,不愿持续推进与投入。

穆:的确,这一项系统工程的难度是“地狱级”的。最初,大家都图快,想做数字化营销,后来发现,光做数字化营销不靠谱,需求侧拉着供给侧也要数字化。最初,大家觉得是IT问题,而后,牵出了战略、流程、组织、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数字化转型成为了系统工程,自然,很少有企业能够轻松驾驭。

彭老师找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底层原因,这很有道理。但我更希望找到一个关键的堵点,打通了这个点,数字化转型就能迎刃而解,或者说,以这个点来切入,更能事半功倍。在我的视野范围内,这个堵点应该是“数字化管理”,大多企业在需求侧抓数字化营销,在供给侧抓产业数字化,但要将产业的供给用于满足用户需求,必须要有企业作为枢纽。如果两头都是数字化的,而企业的管理却不是数字化的,那么“端到端”的逻辑就走不通。

02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升级

问题:最近有种说法,数字化转型走到深处的企业,都想把自己做成一个软件公司。这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了,毕竟一般企业和软件公司的基因显然是不同的。对于这个现象,三位老师怎么看呢?

陈: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说法。其实,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未来每一家公司都将成为一家软件公司,每一项业务都将成为数字化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转型走到深处的企业,率先把自己发展成一家软件公司,说明这些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的全方位变革,并让自己具有了开放、连接、协同共生的能力。

我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中心思想是,如果流程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那么就一定会实现。这也是当前更广泛的技术趋势背后的逻辑,包括机器学习、物联网、无处不在的SaaS以及云计算,都是这个逻辑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软件重新定义了自己。当数字化成为一家企业的基本形态,公司的基因也会因此有了新的内涵。

彭:产业互联网时代,是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人机物的三元融合。未来没有绝对的软件公司,也没有绝对的硬件公司。所有公司都应该是软硬结合,软中有硬,硬中有软。

陈老师认为数字化改变了企业的基因,这个我不反对。但我认为,在一个产业生态中,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是跨界融合的,但产业的本质还是产业,是硬碰硬的产品与服务。虽然要基于大数据进行决策,但决不否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独特的洞察力。企业要有算力、算法,但算力、算法也要有温度,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否则人就被数据绑架,大数据就会作恶。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zonghexinwen/2022/0121/2586.html



上一篇:提效赋能:当企业在谈论数字化时,我们在谈论
下一篇:晴隆供电局利用数字化技术打击窃电取得阶段性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