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绍兴方言童谣的数字化传承及其研学旅行应用(3)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科研成果(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陈利(1985-),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

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科研成果(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陈利(1985-),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潘成刚(1980-),男,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学

一、前言文化是人类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民间童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伙伴。绍兴童谣是绍兴儿童用本地方言(吴方言)口耳相传、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绍兴歌谣。为此,我们要保护和传承绍兴童谣,绵延绍兴童谣优秀传统文化。二、方言童谣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方言童谣的传承与保护亟待重视方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民俗、文化、历史的载体,是地域性标志。然而,当前方言消失速度加快,呈濒危态势(朱英,2014)。绍兴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表现形式丰富,为童谣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但是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年人对绍兴方言掌握不够,很多青少年儿童不会讲绍兴方言,对绍兴文化极为陌生。虽然自2015年以来,方言保护和童谣传承的文献逐渐增多,方言文化和童谣开始受到重视,但方言使用逐渐边缘化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而童谣以方言为语言基础进行创作和传播,方言使用的危机使得绍兴童谣的传承与创作青黄不接。(二)方言童谣成为“馆藏童谣”2014年11月,“绍兴童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绍兴童谣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传承久远,影响广泛;地域特色浓厚,表现形式多样。其词句浅白简练、语言风趣幽默,对少年儿童智识启蒙、品德教育、文化熏陶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自温南朝范晔《后汉书·张霸传》载有《会稽童谣》伊始,历代都有学者对绍兴童谣进行收集。但遗憾的是,很多书面童谣集都已流失或保存不全,而“活”在民间儿童口中的童谣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童谣因为“票房”问题已经成为“馆藏童谣”(杨滨,2015),原本应该流传在儿童嘴边的童谣,已经没了“声”,只留下“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书本里的“影”,或者有些只留在老人的口中,失去了传承的“接班人”。三、绍兴方言童谣传承与保护措施(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整合传承绍兴童谣资源如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监测,人们所有行为几乎都可获悉,它已成为人们虚拟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新理论。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大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从而引导公众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对公众产生重大的影响效果(郭庆光,2011)。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把互联网大数据作为整个大的媒体环境,调动媒体、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对绍兴童谣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议程安排”,从能有效地资源重组整合。如: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数据制定保护绍兴童谣的政策,再把这些政策转换到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如电视台和公众号,做好保护传承绍兴童谣舆论宣传工作。再如:通过对绍兴文化节日的参加人数、盈利程度、影响效果、时间安排等数据分析,选择适合推广绍兴童谣文化遗产的节日,甚至可以自行安排设计一个绍兴童谣节日,通过大数据分析,选定节日时间、场地安排、媒体播放方式等。以此扩大绍兴童谣的宣传力度。(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童谣传播与教学童谣,要“活”在儿童口中和生活中,由儿童传唱,才是其真正归属所在。我们可以利用绍兴地区儿童使用、教学童谣的大数据,从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两个角度对绍兴童谣资源进行整合归类,即甄选适合不同年龄儿童学习的绍兴童谣进行归类,探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学习绍兴童谣的学习形式,创新童谣的教学与传播形式。在探绍兴究童谣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突出童真、童趣,做到使童谣游戏化、情景化、角色化、生活化。将童谣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其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让儿童在边念童谣边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方言韵律美的艺术享受,而不是让孩子只是单一地玩,或是枯燥地念童谣。如绍兴童谣《老鹰婆娘拖小鸡》就可以以游戏形式活泼开展:鹰:你家小鸡眼睛开不开咚哉。——鸡娘:开哉。鹰:脸有没有洗过咚哉。 ——鸡娘:勿洗过带哉。鹰:我来拨你家小鸡洗脸哉。 ——鸡娘:好咯。其中,一人扮老鹰,衣襟当作身兜作脸盆状。一人扮鸡娘,鸡娘后面多人扮小鸡,各拉住后背衣摆,连成一纵队状。老鹰提起脸盆,为小鸡洗脸。突然,其中一只小鸡,打翻了老鹰的脸盆,鸡娘连忙向老鹰赔礼,愿意赔老鹰一只新脸盆。对话:鸡娘:赔你一只银脸盆——老鹰:嫑矣。鸡娘:赔你一只金脸盆——老鹰:嫑矣。鸡娘:你要啥东西? ——老鹰:我要你家小鸡!对话结束后,开始老鹰婆娘拖小鸡(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寓教于乐的童谣教学游戏形式加强了儿童在童谣中的角色感、代入感,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乐趣性,客观上增强了童谣的教学效果。(三)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宽绍兴童谣保护和传播途径传统对童谣的整理,大多是采用出版成书册的形式。这种方式对于童谣的保护作用十分局限。一方面,纸质文献有篇幅限制,很难容纳所有童谣,并且容易流失。另一方面,童谣本身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说唱形式,作为一种民间口传文化,童谣的传播是一种以动态的或活态方式的传播。童谣的核心传播媒介是 “活”在儿童口中的语言。而纸质文献只能进行文字书面记录,无法传神记录其说唱时的语言、神态、动作、韵律等,不利于童谣完整传承。此外,文字记录这种形式与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有一定距离。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保护与传播绍兴童谣文化,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又具有系统记录、广泛传播的优势,且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也符合年轻一代的获知习惯,是保护与传承绍兴童谣是更为有效的途径。建立绍兴童谣数据库,利用数字信息手段丰富绍兴童谣的表现方式,开展多形式的童谣的保护与传承。如: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视频等形式对绍兴童谣系统整理,加入动画特效,通过动画短片展示绍兴童谣,也可以在幼儿园开展童谣咏诵,甚至结合歌舞形式把童谣搬上舞台,把活动录制下来形成视频,把优秀的童谣制作成手机铃声,供市民下载,等等。这些形式更容易被儿童接受,他们乐于模仿,主动哼唱,积极地参与其中。数字化还能拓宽绍兴童谣传播媒介,如,开辟童谣欣赏与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在电视台设立童谣咏诵栏目等,建立绍兴童谣的云资源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的童谣欣赏与教学。(四)开发绍兴方言童谣的“研学旅行”文化特色旅游线路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钟情于文化旅游。绍兴素以“文化名城”闻名,地理位置优越,很多游客慕文化之名而来。早在2002年,绍兴就开始做鲁迅故里和兰亭书法的修学游,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跟着课本游绍兴”的旅游特色。现在“跟着课本游绍兴”已经比较完善了。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旅游新秀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研学旅行已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增长点。抓住研学旅行的契机,丰富绍兴文化特色主题旅行内容,开发绍兴研学旅行新产品,是我们要深入探索的课题。而绍兴方言和用绍兴方言传唱的绍兴童谣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借此,我们着力探寻设计一条“听绍兴方言,咏绍兴童谣,品绍兴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线路。如绍兴桥乡水乡文化研学旅行路线。在绍兴童谣中很大一部分涉及绍兴地名桥名水名,如:《绍兴十桥》:一大木桥,二黄泥(凰仪)桥,三三脚桥,四泗龙桥,五鲤鱼桥,六福禄桥,七七星桥,八八字桥,九酒务桥,十日晖桥。这首童谣利用方言谐音把数字串联进桥名,不仅便于记忆,还提升了童谣的语言韵律美。我们可以以此童谣开辟绍兴桥乡水乡研学旅行路线,让游客带着童谣欣赏绍兴的桥文化和水文化。利用数字化信息手段,结合文化研学旅行实际,为古老的方言童谣文化注入富有现代气息的时尚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有利于童谣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播与传承,是方言口传文化传承研究中的有益尝试。参考文献:[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2015.[3]雷有军.乡土资源开发对于研学旅行的意义[J].学周刊,2019.[4]杨滨.让“馆藏童谣”复活——试论建阳汉族童谣的传承与发展[J].文苑,2015.[5]朱英.绍兴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科研成果(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陈利(1985-),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潘成刚(1980-),男,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学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0/0912/685.html



上一篇:口腔种植固定义齿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数字化时代文学消费的现状与建议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