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化时代孤独意识的个体伦理价值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生活节奏因网络科技而逐渐加快,然而繁忙的生活并没有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精神空虚,一种集体心理在社会中渐渐形成——群体性孤独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生活节奏因网络科技而逐渐加快,然而繁忙的生活并没有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精神空虚,一种集体心理在社会中渐渐形成——群体性孤独。自人类诞生以来,孤独就与人相伴,但它并不是一种消极情绪,而是一种人类自我的矫正机制。因而,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在应对精神空虚时,不能逃避孤独而要拥抱孤独,从某种角度上说,孤独意识不仅能使个体回归自我,更能超越自我。

一、孤独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孤独通常被简单地认为是个体由于后天缺乏与社会的接触、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产生心理疾病。然而,当对孤独的流俗定义进行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时,可以发现,在本源上孤独是先天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存在,它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自从人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孤独的烙印。具体而言,菲利普·科克认为:“孤独是一种认知、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的不涉入状态。”[1]64而且只有“出于自愿的孤独才算孤独。”[1]19不涉入的状态是指不指涉他人、不以他人为焦点的状态。意识是人所特有的,而孤独也是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感觉、知觉。

孤独可分为两层涵义:积极性孤独和消极性孤独,前者为主动孤独,是一种寻求的心理;后者为被动孤独,是一种逃避的心理。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种不同的孤独内涵可分属不同的需要层次:消极性孤独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这一层次需要的孤独带有后天性、个体性、偶然性的特征,个体是缺乏归属感和爱的体验的,周国平曾说,“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2]27积极性孤独则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这一层次需要的孤独带有先天性、普遍性、本体性的特征。

孤独意识是人在产生孤独的知觉之后产生的,它同样也可以分为消极的孤独意识和积极的孤独意识。前者是盲目的、被迫的,属于个人主观层面的消极心理问题,往往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所在;而后者是一种自觉地、本然地对自我或外部世界产生一种向上的、进取的、追求真实的知觉状态,往往是哲学研究的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孤独意识均是指积极的孤独意识。这种本然的孤独意识可以是一种潜意识,具体而言是一种情绪,也可表现为一种理性意识。孤独意识的前提是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热爱,基础是对生存的自我超越意识。在孤独意识的支配下,个体行为有了确定的动机,人格与精神也实现了独立。孤独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意识,对自我的反思形成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对他人及社会的反思形成了批判的精神。

二、数字化时代“群体性孤独”的显现

“数字化,最初是对通讯和信息网络运用数据符号,即以0和1组合的比特数据,通过计算机自动的符号处理,把信息、文字、图像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概括。”[3]3“化”的形成,表明数字在计算机的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多的信息传播是以数字的形式传播。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当下我们已然身处于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是信息时代的新阶段,人们无法阻止它的到来,就像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般。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满足,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因而精神生活成了人们所注重追求的。科技的快速发展将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网络之路,在网络世界里个体与周边、社会、世界建立起了虚拟的信息联系,彼此分享信息,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大量的信息传入到人们的头脑中。然而,随着信息网络的频繁使用,人们对网络形成了巨大的依赖关系,生活的角角落落都被网路填塞满了,同时,也只有在网络世界中个体才能找到并确证自我的存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短暂性的精神满足,然而人们又十分渴求这种短暂性的精神欢愉,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人们对网络世界产生了精神依赖。就社会整体而言,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过程中,一些人的闲暇时间都被手机、电脑等新现代通讯设备所占据,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在减少,情感在淡化,而这些情感的需求都需要借助网络世界来弥补。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更是如此,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也在加深,网络世界同样成为家庭成员情感的寄托地。然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却陷入了“群体性孤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路途中,人们迷路了。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0/1228/1023.html



上一篇:谈谈“意识转移”这事儿
下一篇:虚拟的文明化与文明的虚拟化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