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命运 ——“开明论坛”第(2)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庞弘(四川师范大学)从技术考古学角度考虑,提出数字时代和电子文明是一种人类发展过程之中的正常现象。人从不会使用工具到开始使用工具,从用手制

庞弘(四川师范大学)从技术考古学角度考虑,提出数字时代和电子文明是一种人类发展过程之中的正常现象。人从不会使用工具到开始使用工具,从用手制造工具到现代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数字时代,是在不断体验着技术的突破,并不断将技术进步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单就这一点看,电子文明与人类线性发展历程中的其它文明形态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人类同样可以将数字文明的技术进步融汇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所以,我们不必对电子文明的飞速发展太过惶恐,而应当保持一种“有节制”的乐观态度。

何太平(四川师范大学)认为,我们应当看到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机遇而不是仅仅看到带来的挑战,更不应当作旁观者去评头品足,而应当用积极的态度把我们的研究融入这种极具生命力的研究方式之中,不然我们极可能被时代抛弃。

冯雷(四川师范大学)认为人工智能事实上是一种工具理性主义的极致发展,我们如何看待它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她援引阿诺德提出的最完美的文化是一种结合性文化的概念,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已经到了一种极致,甚至已经产生了人的自我学习等功能,但回归到本质它仍旧是一种工具,我们需要将其作为一种促进发展的工具或者话题来考虑。

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威胁,学者们基本形成了悲观主义居多的焦虑、有节制的乐观主义和实用性的工具主义三种不同看法。专家们尽管观点迥异,但却都立足于对人类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注,聚焦于人工智能这一电子文明产物发展及其影响力的理性判断,在针锋相对的论辩中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二、数字化的巨大优势

李泉(四川师范大学)以比较文学与数字人文在学科生成、学科架构、学科理念和学科前景四个方面所具备的学科相似性为出发点,提出基于比较文学与数字人文的学科相似性、结合比较文学学科发展问题来比照性反思数字人文学科理论建构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行对策,有利于促进数字人文的学科理论建构充分吸取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现快速、良性的发展的观点。正如比较文学将所有研究领域纳入研究范围后就什么都不是,数字人文将所有研究领域纳入后也存在什么都不是的问题。数字人文要成为一门独立健全的学科,就必须先解决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他肯定了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认为数字人文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学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周及徐(四川师范大学)指出,在人文诸学科中,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是开展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最早的学科之一,而且有大量的成果,事实俱在,这在文科中是突出的。数字化与人文学科并不是完全不沾边,人文学科离不开数字化的处理,这一点对语言学学科来说尤其如此。方言田野调查所采集的数据的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处理大数据的问题。方言语音数据输入后形成的海量数据,如果运用传统纸质媒介处理会过于繁重,而且速度慢、效率低。而借助计算机,借助数据库和相关软件来处理就会便捷得多,这就是大数据的作用与便利。我们在方言田野调查中,从十年前开始,就开始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处理,至今形成120多个方言点,每一点三千多个音节,每音节包含声母、韵(头、尾、腹)、声调全部信息的海量数据库。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它的开发利用,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威胁,而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语言科学提供了深入发展的广阔空间。

周建芳(四川师范大学)从信息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了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人们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冲击。“互联网+”推动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改变甚至是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方式,形成了许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业务模式,这些业务模式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大数据的积累,这些大数据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而且也催生出许多诸如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裁判文书网、天眼查之类的免费大数据查询平台,为我们利用数据提供了有效渠道。

董首一(西南交通大学)从数字的界定入手肯定了数字媒介的巨大价值。“数字”在当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电子信息”,另一层可以理解为是“运用计算机程序、互联网等进行统计计算”。在后一层含义范围内,数字只是工具而对人文不产生冲击,且其发展会促进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的发展。王学东(西华大学)也认为大数据对文学研究毫无疑问拥有巨大的价值。关于如何借助大数据进行文学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问题并不是探讨“文学研究是否需要大数据的问题”,而是“文学研究如何深度与大数据相融”的问题。其实,文学研究者并不缺乏大数据视野,而实际的困境在于“没有掌控大数据技术”这一利器,因此才难以彰显出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的新问题、新特征和新意义。另外的一个困境在于,人文学科如文学研究,还真正缺少专业、有效的创新大数据平台。总之,当今时代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不仅无法置身事外,甚至必须投入其中,与之紧紧拥抱。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0/0724/417.html



上一篇:泰山传说故事的数字化发掘与传承研究 ——以
下一篇:你将生活在一个好玩儿的世界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