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命运 ——“开明论坛”第(4)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专家们普遍认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挑战是多元的,既有大数据与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结合时存在的应用不完善问题,又有数字化媒介高度发达带给人类认知方式

专家们普遍认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挑战是多元的,既有大数据与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结合时存在的应用不完善问题,又有数字化媒介高度发达带给人类认知方式和文化情感体验的负面冲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着眼于具体的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当努力的方向,实现数字化与人文学科真正地有机结合;二是始终不能忽视人的价值和道德判断,要避免人在技术面前逐渐丧失主观能动性,沦为异化的或者对空间感性体验淡漠化的人,但也不能简单片面地将这些负面影响归咎于技术进步,而是要以人为本位,更好地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四、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进行文学创作

由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为话题引出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创作诗歌,其创作成果是否是文学的问题成为了专家们争论最为精彩热烈的焦点议题。众位学者形成了否定人工智能创作、赞同人工智能创作和存疑三种不同的观点。

刘朝谦(四川师范大学)并不认为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写诗可以称之为文学创作。他以两个例子来说明人工智能令人惊叹的发展动向,一是围棋领域出现的“人机大战”以机器人棋力的飞速进步和人的全面失败告终 ,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已经拥有了超过乃至全面碾压人类的能力,二是VR技术和高仿真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冰冷坚硬的机器人有可能变为富有情感的、可以双向互动的高级机器人,进而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可辨。但文学创作却有着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围棋是智力运动,机器人会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而不犯错误并做得比人类更好;但诗歌是人类所有情感活动之中最为纯粹的情感投入活动,作为书写个体的人基于宣泄喜怒哀乐等情感遭遇的艺术冲动和艺术发现才会写诗。人工智能只是根据工程师输入的词库依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关系搭配,本身不具备自主意识和情感功能,这种不携带人类情感的语词组合的计算机语言是不能称为诗歌的。所以微软小冰写诗只是成果像诗歌,但不是诗歌。

但邓勇则认为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的伪装和机器进行创作时的无意志都会存在作为读者的我们无法识别的情况,当我们不能识别差异时便可以将其视为均等。根据进化论,在逻辑和哲学上来说情感是身体机能的产物,人工智能在将来也可能会从这一角度突破而产生情感。董首一认为,抛除艺术创作动机,仅从文本接受来说,微软小冰所写的诗歌与诗人创作的诗歌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相同的。从读者角度和接受美学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与现实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没有区别,人工智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我们的诗歌创作。有时人工智能遣词造句所产生的远取譬修辞效果要优于现实中诗人的诗歌作品。远取譬可以直接造成陌生化的美学效果,而人工智能已经不输于人类,所以从美学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是有可能超过人类的。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属于文学的问题,他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文学本质界定存在模糊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仅仅持“作者”一元论,仅仅将现实作家的作品视为文学,还应该从文本、接受等各方面看某一作品是否属于文学。况且对人工智能而言,也有可能产生像现实中人的感情。因此,如果从后现代语境下出发,结合作者、文本、读者等综合要素来考虑和界定文学的概念的话,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是否是文学的问题对当今的文学评论界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王勇(四川师范大学)则从语言学学科的角度谈了自己对人工智能可能进行诗歌创作的理解: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有两种主要路径,一是基于语义逻辑的研究,一是基于经验——也就是统计的研究。无论采用那种路径,机器在学习、思考等一系列过程以及所产出的成果等方面是可以和人类思维无限趋近的。我们不必纠结机器所作的诗是否具有“人性”,从情感角度判断机器的诗歌创作则是另一个研究话题,我们不妨给机器所作的诗歌取一个新的名称,比如“机器诗”,以区别于人所作的诗。但无论如何,人类的情感对于人类和机器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情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对于后者而言,自然语言处理当中的情感因素、语境和语用问题是困扰相关研究的难题。但人工智能如果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扩充数据的方式提高的话,这些难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杨清(四川大学)认为当下,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焦点再一次对准数字、技术与人文的冲突。然而,不论艺术怎样发展,艺术和艺术审美的主体依然是人;不论艺术披上怎样的高科技外衣,艺术和艺术审美依然表述了人类以及人类情感上的反应,而科技所带来的只是艺术媒介变化以及相应的艺术表现的演变。我们不需要也无法去量化性地界定人工智能写诗是否是诗歌创作的问题。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考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关注人文学科本身上,在数据时代的环境之下重新回到艺术何为、文学何为的问题,重新去关注人的发展。在新兴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人文的发展在警惕唯技术至上的观念对人的异化和简化的同时,应倚靠传统人文观念,回到前现代有关艺术本体性的问题,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汲取新观念、新形式。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0/0724/417.html



上一篇:泰山传说故事的数字化发掘与传承研究 ——以
下一篇:你将生活在一个好玩儿的世界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