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3)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根据研究范畴,国内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大体又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引介国际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有胡昭阳的《文化组学:在数字人文

根据研究范畴,国内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大体又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引介国际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有胡昭阳的《文化组学:在数字人文学领域中的探索——记分子生物学家利波曼·埃顿的“文字游戏”》,陈静的《历史与争论——英美“数字人文”发展综述》,张舵、吴跃伟的《国外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的实践及启示》,赵生辉的《国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与启示》,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的《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叶焕辉的《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岗位设置研究》,周晨的《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特征与知识结构》,邓要然、李少贞的《美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调查》,石建华、王风兰的《美国高校数字人文调查研究解析及其启示》,林泽斐的《英国数字人文项目研究热点分析——基于DHCommons项目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徐志玮的《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支持数字人文的实践和启示——以美国“数字人文进步奖”为例》,戴安德、姜文涛撰,赵薇翻译的《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等等。

第二类,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研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文在国内的研究不但引入了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成果,推动了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解决了中国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为世界数字人文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特有的中国模式,拓宽了世界数字人文的研究领域,发出了数字人文的“中国声音”。目前把数字人文思想与方法引入中国学术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成果包括:张诗博的《“数字人文”背景下雷州文化研究数字化的发展对策》,王蕾的《徽州文书、徽学研究与数字人文》,夏翠娟的《中国历史地理数据在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中的开放应用研究》,黄军杰的《“数字人文”技术视角下区域史研究新取径——以宋代处州家族群体的梳理为例》,申斌、杨培娜的《数字技术与史学观念——中国历史数据库与史学理念方法关系探析》,吴方枝的《数字人文背景下民国文献的数字化研究》,苏文成、卢章平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争议浅析——以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袁烽、韩力、张雯的《数字人文时代的乡村预制产业化实践》,王开队的《数字人文与区域史研究:以徽学为例》,沈振萍、黄水清的《我国数字人文研究脉络及其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典型应用》。

第三类,数字人文的学科理论与学科建设。数字人文的学科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又可以细分为数字人文本专业学科理论建设、数字人文跨学科理论建设与数字人文教育方法论、数字人文空间实体研究四个领域。

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数字人文的学科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刘炜、叶鹰的《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李巧明、王晓光的《跨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组织与运作》,赵生辉、朱学芳的《我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初探》,柯平、宫平的《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等等。

数字人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有特征在于跨学科与学科交叉建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国内学界对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历史地理、艺术美学、研究生教育与机构运行方面,代表性成果有陈刚的《“数字人文”与历史地理信息化研究》,颜纯钧的《从数字技术到数字美学》,熊莉君、张福阳、张灿的《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功能与服务研究》,胡易容、张克的《从“数字化生存”到“符号的栖居”——论数字人文学的符号学界面》,向阳的《德性、技术与特色: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路径选择》,陈亮的《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史浅议》,王涛的《“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梁晨的《量化数据库:“数字人文”推动历史研究之关键》,单雪刚的《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构建研究》,曾蕾、王晓光、范炜的《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曾子明、周知的《面向数字人文的图像语义描述模型研究》,张卫东、张天一、陆璐的《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霍艳芳、何思源的《数字人文视阈下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开发路径研究》等等。

由于数字人文是一门全新学科,所以数字教育学与数字教育方法论方面在数字人文中是一块短板,远远落后于数字人文的科学研究,没有满足数字人文的教学需求。世界范围内已有学者在不断地探索建构数字人文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近两年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数字人文的教育理论理念与实践对策,相关成果有吴加琪、董梅香、赵子菲的《国外数字人文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潘雪、陈雅的《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设置结构分析——以iSchools联盟为例》,王涛的《数字人文的本科教育实践:总结与反思》,杨晓雯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对策》等。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0/0912/687.html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文学消费的现状与建议
下一篇:数字化背景下小组互学模式中的个别化学习研究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