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6)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大版块数字文学接受研究中的数字文学美学研究重在发掘数字文学的数字化阅读、接受与批评方式对文学接受的新影响,比如说数字化文学文本对读者

第三大版块数字文学接受研究中的数字文学美学研究重在发掘数字文学的数字化阅读、接受与批评方式对文学接受的新影响,比如说数字化文学文本对读者与评论者在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耐心和阅读心理的影响,包括从心理美学角度探究数字文学阅读与接受的心理影响与审美机制,以及用实证方法统计分析数字化阅读的神经认知、心理评测、信息捕捉和反馈情况来总结数字阅读规律。数字文学评价研究重在考察数字文学新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机制,包括经典作品的评判标准与不朽的文学生命是否需要阅读数量统计的实质性支撑,作品被阅读、置顶、点赞、转发和投票的次数是否可以或者从多大程度影响了作品阅读接受与再传播,网络盈利与网络获奖多大程度可以刺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的动机,从多大程度上判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第四大版块数字文学整体研究首先从数字文学的本体,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和文学史三个方面展开数字文学文体研究,其次从文学研究的内部探索数字文学新文体与世界文学新领域的互动关系与总体建构,最后从文学研究的外部探讨数字文学子学科与数字人文总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总体建构。

总而言之,数字文学是全球化时代与新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产物,与生俱来地承袭了数字人文跨地域、跨文化、跨媒介与跨学科的先进方法论理念与巨大理论潜力。值得一提的是,从人文学科的本质来说数字文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学,根本立场不能背离人文主义精神。数字人文应致力于从文学数字化中发掘文学意义、从数字实证探寻文学新知,同时不能让量化的文学数字削弱、取代甚至支配独立的文学思想,让没有生命的文学数字或是文学机械消灭了传承人文关怀的文学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数字文学反乌托邦的出现,防止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危险预言的发生,任由写作机器主宰的程式化低级文学创作掌控公众文化的娱乐消费空间。

四、中国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前景与理论建构

数字人文学科若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建立健全的学术体系、引领世界数字人文学科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成果,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把握好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解决数字人文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积极探索学科理论建设,搭建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平台。

从微观层面来看,数字人文涉及广泛,囊括了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等多个人文学科,应用了数据分析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文本发掘等多种技术。因此,如何使数字人文学科既可以广泛吸收有效的学科理论资源,同时又不至于成为各学科研究成果机械汇编的“一盘散沙”,是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对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数字人文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解决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发展问题,注重把握来自各个学科领域资源之间的融汇贯通,组建起数字人文的有机学术架构,从而让各学科的理论资源服务于数字人文的整体学科理论体系,同时又让数字人文学科的理论体系从宏观上指导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因此,确立稳固有效、“体大虑周”的学科理论体系,是促使数字人文学科实现稳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人文的学科目标是在数字与人文的跨学科二元结构基础上巩固并深化数字与人文研究的双向关系:一方面运用数字科技探索人文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特征,一方面采用人文知识追问数字科技对于人本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人文学科的核心是人,本质是人文研究,旨在运用科技解决人作为个体和集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文学科的本质。[9]正如科宁汉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尽管今天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人类却并非如此,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几千年前的人没什么差异,同样有众多好人和不少坏人,抱着各自力图造福人类或是祸害人类的不同目的。”[10](P.208)而谷歌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与创意总监贾里德·科恩亦在合著《新数字时代》中言明,“通讯技术代表的所有可能性,对人类有益或是有害完全取决于人类将其置于何种用途。”[11](P.11)科宁汉还指出:“社会、法律和政治机制确实适应了技术的变化,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以不同的速度转变,而且在世界各地产生解决的办法不尽相同。预测未来几年事物的发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10](P.208)数字人文能够为人类社会以及历史发展提供一定的预测,创造未来的方式,从而积极地应对一些必然变化的来临。戴安德、姜文涛也在合撰的论文《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中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数字人文研究文学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从文学的“非政治性”问题转入政治相关问题,从“经典作品的形成、作者身份认证问题,以及文学形式问题”转变为“以有效的方式揭发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讨论传统上被忽视的人群”,这一“更富有批判精神的转向”是数字人文继续推进多元发展路线的“一个必要方向”。[17](P.32-33)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0/0912/687.html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文学消费的现状与建议
下一篇:数字化背景下小组互学模式中的个别化学习研究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